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代表作是什么76句精选

2024-01-13 13:56:09 来源:句子摘抄 点击:59

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

1、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人

(1)、在我们的这个年代,是没有亲眼观看过战争的,所能够听到的也是从历史典籍、影片和老一辈那听来的故事。

(2)、酷好旅游的刘子骥没有去找桃花源,陶渊明只是把他讲的故事记了下来,为了证实桃花源的故事,后人追随陶渊明,不断地寻找。或许渔人之后,第一个找到大酉洞的,正那些是赋诗题刻者。

(3)、陶渊明身上,就有着他重要的两个先辈一一陶侃和孟嘉的影子。

(4)、他们从未出去过,以至于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。

(5)、陶渊明有个亲戚叫刘子骥,是湖南吉首人,曾经跟他讲过一个故事。有个武陵的打渔人迷了路,进入甘龙河一条支流,划着船,到了武陵郡和涪陵郡交界的深山,见到有条溪流边长满了桃树,林中连一根杂树木都没有,非常好奇。他就顺着这条桃花溪往里头划,直到一个山洞前,溪水变得很浅,船进不去了。便系好了船,走到洞口跟前,抬头见顶额镌刻“大酉洞”三个古体字。进去的道路也十分狭窄,往里走了几十步,洞口突然放大,出现个漏斗形天坑。坑底很平整,有田有土,有房屋,栽了许多桑树和竹子,还有人在耕田。他们穿着渔人从未见过的衣服,见到外人很吃惊,问他从哪里来,还请到家中去,杀鸡煮肉招待,说是躲避秦时战乱逃进山里的,居然不晓得现在已过了汉和魏晋的朝代。渔人被各家轮流招待,几天后,才与他们告别。临别时,他们还叮嘱渔人,不要对外人说起。渔人出了大酉洞后,解开缆绳,登上打渔船,弯弯拐拐的,划到大河里,然后进入甘龙河,再放到乌江。渔人在沿途做了好些记号。他回去向郡太守报告,可是衙役们再沿渔人说的路,去寻找大酉洞时,已经找不到记号了。

(6)、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、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。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

(7)、公元581年,杨坚取代北周,建立隋朝。公元589年,隋灭陈,中国再次得以统结束了分裂两百多年的南北朝。

(8)、唐朝时特别强调陶渊明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、诗人。

(9)、钟嵘在《诗品》中称陶渊明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从此给陶渊明贴上了“隐逸诗人”始祖的标签。钟嵘认为这是对陶渊明的一个很高的评价,却无意间将诗人推向了符号化概念化的过程。人们一想到陶渊明,就会想到他隐居在一个风景绝美的地方,过着安逸逍遥无忧无虑的日子,喝喝酒吟吟诗,高兴了就到田里动动锄头。受这种印象的影响,从过去到现在都有人把他画成一个由僮仆搀扶的、摇摇晃晃的、舒袍广袖的中老年人,就像一个富贵的乡间员外。

(10)、在大酉洞中,当地政府复原了桃花源场景,记住过去的历史,比较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经历的磨难,满足人们的美好愿望,深刻体会历史的求而不得与现实的不懈追求。

(11)、哪怕居住在闹市,陶渊明心中却没有车马的喧嚣、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烦心,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。这种境界和我们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很相似,我们都身处喧闹的大城市,但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们还是自己,我们懂自己,更有心中的梦想和牵挂,并不断激励自己努力、奋斗。

(12)、陶渊明何止是“隐逸”?“隐逸”这条路,在陶渊明身前身后都踩得很实很宽了。从商周的首阳山,到后来历朝历代的“终南捷径”,那些“隐士”和陶渊明又有什么不同?仅仅是“隐逸”,仅仅是逃离,这好像并不少见也并不难为。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或者迎着问题而上,战胜它解决它,或者是向其妥协,苟且求生。种种选择触手可及,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离得最近的选项,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注释,是并不晦涩的行为。

(13)、任何人,都无法真正地超越他的时代而存在,陶渊明是人不是神,这种率性纯真,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魏晋名士的剪影。

(14)、因为松树是儒家的文学里面的象征,它象征着的是一种不屈不饶的意志。

(15)、我们都知道《桃花源记》讲了一个很神奇的故事。

(16)、但许多人应该都不知道,陶渊明在当时他所在的时代,其实并没有受到重视。

(17)、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,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;表意易读懂,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,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。梁实秋曰: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,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,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,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。”

(18)、我们很能接受这样的形象,也极愿意看到他这样出场,无论是作为一个诗人还是有闲的知识人。这是许多人心中理想的生活构图,给人安慰和想象,满足人们的期待。谁不期待一份安适的、有闲情有格调的生活?如果说人人都有被日常凡俗和琐屑打扰的烦心,那么这种逃避显然是最好不过了。

(19)、因为秦始皇时期天下大乱,四处都在打仗,所以这些人觉得世界混乱,便躲到了这个桃花源的洞里面,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。

(20)、许多人多起菊花就会想到陶渊明,他是一位偏爱菊花的诗人,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。陶渊明是一位真正的隐士,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出期的诗人(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诗人,他被后人誉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。你知道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吗?它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初期的伟大诗人。

2、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代表作是什么

(1)、东晋时期,中国一直处于南北分立的状态。在东晋建国一百年后,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。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,故史家称刘裕所建立的宋为“刘宋”,称赵匡胤所建立的宋为“赵宋”。刘宋之后,南方又相继更替为齐、梁、陈三个政权。

(2)、许多人一说起陶渊明就是想到他隐士的身份,其实他曾出任过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务。但由于他淡泊名利为官清正,不愿意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,最后一次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,只做了81天,旧因为不为五斗米像小人折腰,最后辞官了。

(3)、"亲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,死去何所道?托体同山阿!"

(4)、所以桃花源的存在就是一个净土,一个人在痛苦现实当中画出来的一个美丽的世界。

(5)、元嘉四年(公元427年),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,去看望他,赠以粱肉,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,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。同年,渊明卒于浔阳。他去世以后,友人私谥为“靖节”,后世称“陶靖节”。

(6)、羲皇上人(这里的「羲」为伏羲氏)、五柳先生 

(7)、为什么陶渊明能够做到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呢?第二句就说明了原因——“心远地自偏”!这里的”心远“对于陶渊明来说是远离朝廷、远离政治,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是——“淡泊无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”。人生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,我们在城市打拼,也是非常需要这种“淡泊”和“宁静”,付出和努力达到了,该来总会来的!

(8)、是没有多大的感触的,而陶渊明他所处的时代不同,也许就是因为现实世界充满了战争,充满了腐败……

(9)、事实上陶渊明并不是归入了一片田园就此安居下来,而是不再停步越走越远,渐渐进入一个令人惊讶的、有些陌生的个人世界里去了。这个世界也许远不如幻想中的那个“桃花源”好,不全是温暖明亮景色宜人,而是凄凉与温情并存、风雨交织阴晴互替的世界。那个明媚的“桃花源”是陶渊明从心底深处创造出来的,却让他用尽一生去寻找,以趔趄的脚步极力接近它。诗人一度认为离那个神奇的世界很近了,但最后却发现它还在远处,还是止于想象和幻觉。

(10)、他推崇儒家,但不排斥道家,后来合二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面目,这使得他的诗,既有艺术性,又有思辨性,在没落的情调中有傲然独往的神气。

(11)、这在那个时代,在那个政权更迭频繁,千里沃野荒芜,饿殍遍地,暗无天日的乱世,这种理想就像清泉一样甘甜,珍贵而稀有,他保留了希望的火种,也给后世的读书人留下了一个真正的气节风骨的标杆。

(12)、①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,其学混合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,其《太极图说》为理学初期的代表作。

(13)、后来大概是他对于这种政治里面的勾心斗角感到厌烦了,这种大的背景下,政治腐败的时候,他宁可不做官,选择退下来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。

(14)、指的是我回到我家我过我自己的日子,至少还有一个好的品德,不用再和官场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人接触。

(15)、其中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,成就最高。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;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,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;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。

(16)、所以,陶渊明的时代,是一个士族没落、军阀迭起的时代,也是一个文化上一点也不寂寞的时代。

(17)、由于在官场过得很憋屈,陶渊明做出了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惊人举动,直接辞官回乡了。这首《饮酒·结庐在人境》就是在陶渊明归隐后的第12年创作的,此时正是东晋朝廷灭亡的前夕。陶渊明看到了朝廷的昏庸和腐败,以及士族大家把持朝廷的不利局面,于是做《饮酒》抒发自己的情怀!

(18)、当然,《三国演义》是历史小说,不是正史。说到正史,习惯上是指在清朝乾隆年间确定的,中国历朝自《史记》到《明史》的二十四部史书,合称“二十四史”。清末民初,柯劭忞编撰《新元史》,于1920年脱稿,次年即被时任民国总统徐世昌列入正史,合称“二十五史”。然在赵尔巽主编的《清史稿》于1927年编撰完成后,人们更习惯于用《清史稿》来替代《新元史》列入“二十五史”。如果将这两本书都列入,那就是“二十六史”。

(19)、但凡一个人,他的认知、处世、信仰,以及志向的选择,和原生家庭一定有着很深的渊源,也有能冲破这层障碍的,但身上或多或少也会有丝丝缕缕的痕迹。

(20)、落樱缤纷花瓣掉下来,掉得草地上全部都是花,如此美景他也就暂时忘记了打鱼。

3、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诗人

(1)、等他的这个船越走越远,也忘了回家的路,然后他就看到水源的尽头有一个小洞,在好奇心的趋势下走进了这个洞。

(2)、归于田园,隐入尘烟,哪里是那么容易做到的?毕竟培养一腔抱负,习得满腹才华,有几人甘心寂寂无名,无用终老?所以在年少轻狂屡遭社会暴击后,许多人通常会有两种选择:或者汇入洪流,内心窃喜自己早早想通,看穿世道人性,成为识时务的人精、油条;或者接受现实,强迫自己看淡想开,但内心却是不甘,蠢蠢欲动,待价而沽。

(3)、所以我们明白,陶渊明他塑造了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。

(4)、在希腊的时候,有一位哲学家叫做布拉图,他也虚拟了一个世界,翻译成中文就叫做──乌托邦。

(5)、说到这里有了疑问,为什么陶渊明的文章当时没有被喜欢呢?

(6)、为报金朝灭国之仇,南宋联合日益崛起的蒙古人灭金,而灭金后的蒙古人再次南下攻宋,并最终灭亡了南宋。最初,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,当汗位传至其孙忽必烈时,忽必烈取《易经》“大哉乾元”之义,将国号由“大蒙古国”改为“大元大蒙古国”,建立元朝。

(7)、陶渊明(352或365年—427年),字元亮,又名潜,私谥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,浔阳柴桑(今江西省九江市)人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

(8)、这就像是我们去了一个很漂亮的地方,回来一定会想要找人分享的心情。

(9)、我们现在看看作者陶渊明身处什么朝代,他创造这首诗的背景!

(10)、这里出现一个问题,大酉洞不是在酉阳县城边吗,说什么“找不到”的鬼话?那时,酉阳宣慰司所在,还是今甘龙河与原乌江交汇处的龚滩。今日之县城大酉洞地域,原系蛮荒之地,于清乾隆“改土归流”建县后,才逐渐动工修建。渔人即便划船出来,见到岸边的大约是菖薄、葛、巴茅、火棘那样的植物,且山峦耸翠,形状差不多,河道也曲里拐弯,多转折几遍就难以识别了。于晋之后,酉阳属地变化也大,唐属务州、思州;五代后,为当地氏族所据,称酉阳寨;北宋属思州;南宋为冉氏土官地;元为酉阳州治,后升为酉阳宣抚司;明为酉阳宣抚司治;清置酉阳直隶州,雍正十三年“改土归流”,酉阳设直隶州,选择大酉洞外的槽谷建筑县城,辖酉阳、秀山、黔江、彭水四县。洞里的桃花源居民,虽然不尽是秦人后裔,因光阴荏苒,人户变化,成了真正的幸福美地,以至当地人说:“世上只有两个桃花源,一个在你心里,一个在重庆酉阳。”

(11)、陶渊明是东晋诗人,出生于352或365年,逝世于427年 ,字元亮,又名潜,私谥“靖节” ,世称靖节先生,浔阳柴桑(今江西省九江市)人。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

(12)、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未果,寻病终,后遂无问津者。

(13)、据统计,陶渊明一生曾五次出来做官,那他每次出来做官是出于什么考量,又为何要辞官归去呢?我们只有彻底搞清楚了出仕和归隐的原因,才能真正读懂这位隐逸诗人的诗。

(14)、所以他在出来的时候就处处做了记号,等着准备找人再次回去。

(15)、称大酉洞为桃花源,一点也不作假,这里山是桃花山,水是桃花溪,路是桃花道,人是桃花面,在俱为桃花根源。所以渔人以为是桃花源,刘子骥听说是桃花源,陶渊明认为是桃花源,其实它就是大酉洞。

(16)、从下一集开始,我们就会讲解陶渊明的生平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!

(17)、但看完这本传记,我感觉以往的解读是有偏差的,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少了。

(18)、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当时这些人为什么不希望自己被打扰。

(19)、综上所述,如果我们接受““桃花源记”是鬼故事”这一设定,那么事情就很明朗了:一位打鱼的渔夫,偶然间发现一处狭窄的墓道,从而误入了一片古墓中,也许是受到墓中毒气影响,也许是真的有鬼混作祟,渔夫产生了幻觉,他看到的“男男女女”“黄发垂髫”其实都已化作累累白骨,他听到的“鸡犬相闻”其实是荒野里野兽的叫声,他吃到的“酒食”,其实是早已腐烂的祭品,这些鬼魂见他只身一人,并无恶意,便将他送回墓地的出口,并告诫他不要将此地与他人提起谁知渔夫不守承诺,引来了大批人马,鬼魂们无奈,只好施展了障眼法“鬼打墙”,使得太守一行人无功而返,最后这件事传到刘子骥耳中,他很可能也找到了墓地,但却惹怒了冤魂,弄得厉鬼缠身,大病而亡。

(20)、表面看起来陶渊明离我们很近,无论是他的艺术还是他的行为,简直人人都可以尝试一番,可谓起手不难。但是追问和辨析下去又会发现,一切远不是那么回事,他绝不像看上去那么切近,我们离他实在是太遥远了。陶渊明同我们概念中的那种“隐逸”,更有那明朗温煦的诗风所描绘的景致,常常是背道而驰的。

4、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朝代的诗人

(1)、义熙四年(公元408年)六月中,渊明家中火灾,宅院尽毁,被迫迁居。

(2)、而后来到唐朝的时候,刚好因为“古文运动”,大家觉得好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是让人容易懂的,不需要刻意雕凿词句,卖弄学问。

(3)、记得教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:"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",还冲学生感慨:不能学陶渊明,太消极太清高了,一言不和就去田园隐居,采取逃避态度,大家都这样,社会咋进步?现在看来,终究还是自己肤浅了。

(4)、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入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
(5)、所以,桃花源等同于一个象征,象征着人类心灵里面最后的一片净土的世界。

(6)、因都城的方位不同,故史家将建炎南渡之前的宋朝称为“北宋”,之后的宋朝称为“南宋”,所有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《宋史》里。辽朝的历史记载在《辽史》里,金朝的历史记载在《金史》里。

(7)、为什么不可以到乡下去过一个平淡的日子,简单的日子?

(8)、再者,桃花源里的人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,为什么他们的衣着,与外界完全一样?有人便大胆猜想:他们的衣服,也许是现世的人烧给他们的祭祀用品。更诡异的是,渔人出去之后没有信守承诺,报告了太守“桃花源”一事,按理说,他一路紧凑的做了记号,应该万无一失,可他们不仅没找到,还迷了路。这意外的迷路,不禁让人联想到神秘的“鬼打墙”现象。最后,南阳的刘子骥高高兴兴地去寻找桃花源,非但没有找到,而且回来后不久就大病而亡,他是发现了什么?为什么会突然大病?

(9)、以上,就是中国各个朝代的更替,以及与之对应的二十六部正史。那么,陶渊明生活在什么年代呢?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,死于刘宋时期,因此,在“二十四史”中,《晋书》上有他的传记,《宋书》上有他的传记,《南史》上也有他的传记。

(10)、对这些他生出了很大的感伤,他本来要找的是一个完全纯净干净的世界,结果找出来是一个相反的世界。

(11)、陶渊明他在一个烽火满天飞的战乱年代,悲哀的时代,构象了一个非常美的传说故事,一个传说中的理想国。

(12)、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,任彭泽县令,那是豫章郡的上县,年薪为六百石。据说县令俸禄按季发,分为俸米、俸帛、俸钱、杂供给、力役和职田等,日薪十七斗,除去各项开支后,到手俸禄每日十斗,折合米五十斤。他只当了八十天县令。上述种种秩位,秋季是足额领取了的。冬季做官仅二十天,他就得到妹妹去世的消息,准备辞职,因职田收入还没有下来,就不能足额领取,除去到手日薪,每天只有五斗米了。恰逢郡守派来个督邮,考核县令的年终工作,下属提醒陶渊明,应该束紧腰带、戴好官帽,去向督邮行部属之礼。陶渊明深觉耻辱,勃然大怒,说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”,回堂写好辞呈,交还了官印,扬长而去。

(13)、北宋五子是指北宋周敦颐、邵雍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。他们对北宋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重要作用。

(14)、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南朝,相对于很多朝代来说它有战时的一种稳定性。

(15)、陶渊明名潜,字渊明,又字元亮,自号“五柳先生”,私谥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,浔阳柴桑人。有《陶渊明集》。

(16)、这篇归去来兮辞标榜出了一个很清高的诗人,他在自己生命里面完成个人理想。